-
发表时间:2022年01月07日
“这个按钮可以切换到到自动策略模式,系统会根据实时采集的土壤墒情数据选择灌溉策略,比人工判断更精细、更精准。黄三角农高区是我国第二个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28日
科技人员开展了不同类型盐碱地治理利用以及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批适用技术。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24日
令研究团队兴奋的是,除了能降低土壤盐分,盐地碱蓬等“吃盐植物”还能当蔬菜、做成饲料,甚至用于盐碱地绿化。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5日
盐胁迫是限制作物生长和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盐碱地总面积达14 87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0 3%。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不耐盐碱,挖掘鉴定玉米中耐盐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09日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和农作物研究所的尹志荣、柯英、王平等,针对宁夏灌区不同区域种植枸杞,设置细沙、粗沙不同覆盖厚度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观察、分析
-
发表时间:2021年10月20日
19日在长沙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分论坛上,袁隆平弟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表示,今年耐盐碱杂交稻示范取得阶段性进展。
-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17日
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靖远县,能从种粮连年歉收到种菜持续丰产,十里八乡的农户都竖起大拇指,说东湾镇有个会种菜的俊后生——杨志啸。
-
发表时间:2021年06月01日
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走出了一条标新立异的“双王城路径”。
-
发表时间:2021年04月22日
我国科技工作者花了几十年时间,在滨海滩涂上筛选出一种耐盐碱先锋植物——盐地碱蓬,已在我国内地盐碱荒漠上种植获得成功。“在重度盐碱地和盐碱荒漠上种植盐地碱蓬,有一
-
发表时间:2021年03月31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多次表示,如果能在1亿多亩有水稻种植潜力的盐碱地上种植水稻,每年则有望增加养活8000多万人口的粮食产量。
-
发表时间:2021年03月23日
在生态城建设中,一抹“绿色”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光回到12年前,生态城三分之一是盐碱荒滩、三分之一是废弃盐田、三分之一是污染水面,原有自然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
发表时间:2020年12月31日
“海水稻”对中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十分重要
-
发表时间:2020年11月03日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员王志春团队研制出“脱碱3号”复合调理剂改良苏打盐碱土效果显著。专家组认为,改良后的土壤不仅增加了产量,让当
-
发表时间:2020年09月17日
记者15日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获悉,今年内蒙古安排专项资金2 48亿元,对12 2万亩盐碱化耕地进行改良试点,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盐碱地改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