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医节,一起来听屠呦呦寻药之旅|科学留声机

光明网 2023-03-17 09:30:29

【编者按】听科学家声音、读科学家故事、悟科学家精神,光明网科普事业部全新推出科学文化音频栏目——《科学留声机》,今天是中国国医日,一起来听屠呦呦的“寻药”之旅。


(资料图片)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在中医的宝藏!”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刚才您听到的是,85岁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的感言。她一生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迄今为止,以青蒿素为基础制成的复方药已经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为世界医药学贡献了“中国智慧”!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自己身体不好,有病才会有求于药,后来可能和我学医药有关系。我父亲常常就是“呦呦鹿鸣,讲这种话,一直等我做出来青蒿素,人家就觉得跟名字有关系。”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也似乎让她在无形中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候的屠呦呦体弱多病,有病就有求于药,屠呦呦从小就对中医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51年,怀揣着对中医药的热爱之心,屠呦呦考进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攻读药学系,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而这份努力也为她之后研究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危受命,潜心探索

“只有再翻来覆去,去古籍书里再翻,这里面后来我就发现了《肘后备急方》里头就提到了,把青蒿一把拿来,绞了汁以后,就喝了能治疟疾的。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开始项目研究工作,当时,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出现强大的抗药性,使得原有治疗药物失效,全世界都在受疟疾之苦。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换谁心里都会发怵,但屠呦呦却并不因此受挫,静下心来,潜心探索,这一探索就是10年。

苦尽甘来,结缘青蒿

“我们做青蒿素,这是中国人发明了一个新的药,对抗疟疾有效的,他们说这个不仅是找到了一个新的抗疟药,更重要的是一个全新结构,它为进一步寻找新药开辟一条路。”

简陋的设备、匮乏的资源、稀缺的人手,摆在屠呦呦面前的,是一个堪比登顶珠峰的艰难挑战。在西药普遍失效的情况下,屠呦呦将眼光投放在古老的“中医智慧”之中。

研究期间,屠呦呦带领组员翻阅上百份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从2000多个抗疟药方中精选了640个方药,开始逐一排查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坚持,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筛选了300余种中草药后,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一段关于青蒿描述的启发,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临床阶段,屠呦呦又以身试药,亲自证实了青蒿素抗疟疗效的安全可靠。

“不慕浮华 醉心青蒿。”屠呦呦不但向世人展现出了中国科研人员的坚韧与决心,更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中国智慧”,为世界医药学贡献“中国方案”,展现“中国力量”!

今天是中国国医节,再一次为这位科学家,致敬!

监  制

战    钊

策    划

蔡琳 林佳欣

编    导

罗宇辰(实习) 焦子原

播    音

林 佳 欣

制    作

刘 紫 墨

资    料

CCTV科教频道 央视网

出    品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关键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