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共性” 有个性 上海功能型平台为成果转化加速

科技日报 2021-03-12 18:00:04

这些功能型平台瞄准石墨烯、机器人、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环节。它们是企业,但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其业务是研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近日,法国里昂商学院对中国15000多家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企业进行评估,发布“2020中国智能制造企业百强榜”,其中上海有13家企业上榜。智能制造生态加速发展的背后,上海一种搭建产学研桥梁的新型研发机构引人注目。

为破解科技与产业之间一直存在的“两层皮”问题,从国家到地方都积极寻求突破之道。面对科创中心的大命题,面对培育高科技产业策源地的大使命,上海从2015年开始试点面向产业创新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四梁八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支撑产业链创新、支撑重大产品研发转化、支撑创新创业,弥补市场缺位,助力跨越实验室成果到市场落地“死亡之谷”。几年来,上海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等前沿技术领域,已经初步建设了15家多领域融合、多学科交叉、多功能集成的功能型平台,日益成为连接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桥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加速器,成为新兴产业的发动机。

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走出象牙塔

几年前,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以下简称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总经理习俊通赴德国考察Arena2036平台上的汽车生产线后,颠覆了他对传统制造业的认知。

先进制造业与国内制造业的现状差距让他确定了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要攻克的难点:产品供给方式的变化要求生产组织方式能够达到柔性、重组,设备移载则要求技术上的空间定位、位置跟踪、视觉识别等跟得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而国内产业应用的共性技术依然薄弱。

“智能制造涉及制造、信息等多个技术领域。一个企业覆盖所有的环节是有困难的,必须通过集成方式来综合解决。”习俊通说。

在高密度燃料电池电堆的研发生产上,一条批量生产电堆的生产线会涉及1700多个零部件,单靠人工操作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为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打造了一条数字化的产线。通过将平台上检测技术、智能装配等共性关键技术导入该公司的电堆智能生产系统,智能化生产效率比传统制造提高至少150%—200%。

2020年度,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技术服务企业37家,形成销售额2000万元。相关产品与解决方案在外高桥、沪东船厂、华域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国家电网等企业中得到应用。

释放产业链合作共赢动力

在远离繁华市中心的上海临港,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的对面,工业互联网功能型平台也承担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试验验证、应用落地等产业化服务的重任,已经为3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累计产生效益5000余万元。

国内工业互联网、智能化工厂的案例很多,但我国的工业互联网仍处于初期阶段,还没有发展到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大规模推广的成熟阶段。此外,边缘设备接入、数据分析、工业机理建模和工业应用开发方面,工业互联网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都存在亟须突破的技术瓶颈。

围绕临港地区制造业的实际需求,工业互联网功能型平台从工业网络、标识解析、平台和安全等方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服务。

工业互联网功能型平台以产业链条上龙头企业作为示范应用,带动下游企业的路径模式进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打造了多个成功案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忠斌介绍说,标识解析方面,工业互联网功能型平台为航空、核电、新材料、机加工、医疗器械等领域,合作建设了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网络方面,为商飞热处理车间建设了热处理设备的数字孪生模型,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处理车间智能管控系统;在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部署了覆盖现场作业的工业网络,实现了数十种不同类型的数控机床、焊机等设备的联网、数据采集与分析,建立了焊接质量过程管理系统;为上海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5G+AR/VR的应用场景;平台方向,联合树根互联,开展工程机械行业异构数据融合的技术攻关。

多渠道创新锻造杀手锏

上海新型研发机构的一大特色在于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的运营,是上海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而实施的一项创新举措。这一采国外研发机构管理运行经验之长的模式,目前还在起步和摸索阶段。这些功能型平台瞄准石墨烯、机器人、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环节。它们是企业,但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其业务是研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组织精干部队来到临港,开始组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探索建设的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一手牵产业精锐力量,一手拉高校顶尖科研团队,一头扎入产业土壤,跨越体制机制的阻碍,在智能制造成果转化领域开辟了新天地。

“模式创新为先,技术创新为源,产业应用为本,打通知识、技术、产业之间的障碍和链路。”这是平台对自己的定位。

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采用“平台+项目公司”的模式实现团队来源多元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积极申请政府资金、广泛吸纳风险投资,管理团队入股。同时,遴选研发技术,选择高校最具实力和产业应用前景的项目进入平台转化产业化,并且转化项目目标明确,3—5年内要有明确的市场应用需求,能够产业化。

产业化平台如果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也无法长久维持。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为孵化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设计了股权架构。混合所有制公司由项目团队发起,团队持股比例一般不低于60%;平台公司持股不高于15%,其他股份开放给市场和社会主体。这样的股权架构确保了创始团队的经营主导权,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研究院、平台公司的优势资源。

打通智能制造技术与产业之间的“天堑”既需要科学研究人才,更需要产业背景的人才。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180多人组成的运营团队中,来自产业层面的人才占三分之一。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副总经理李红涛博士2007年毕业于上海交大,之后在GE、西门子世界五百强企业从事高精度先进制造科研工作。“经过大企业的历练,他们拥有独特的科研团队协调和项目团队管理能力。这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在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习俊通说。

体制机制的创新打通了技术与产业之间的这道天堑,智能制造技术通向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核电装备等领域的闸门随之被拉开。

五年来,通过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氢燃料电池双极板、氢燃料电池电堆、微波智能感知、工业视觉检测等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从上海交大校园的实验室中走出,技术应用落地转化为产业化成果,并延伸至汽车、轮船、地铁轨道等重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的工厂车间,成为国产智能制造新兴力量。

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有限公司是工业互联网功能型平台的承担单位,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全资子公司。工业互联网功能型平台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为平台公司,采取商业化治理模式,撬动社会投资和培育产业,成果转化基因被不断激活。依托多所高水平、地方性的大学、开放共享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资源、加强对产业的支撑与服务,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推出。

突破传统舒适区,让科研变得更加市场化,也更有活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作为探索突破体制束缚的新兴事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侯树文 记者 王 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