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1日消息 快速射电暴(FRB)是无线电波段最为剧烈的爆发现象,探索其起源是当今天文学领域最大的热点前沿之一。近日,《科学》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团队首次提出能够统一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频率演化的机制,并基于此导出能描述快速射电暴周边环境单一参数,即“RM弥散”。“RM弥散”越大对应其周边环境变化越剧烈,因此也很可能越年轻,这有潜力成为辨识重复暴的“身份证”。
快速射电暴的偏振性质包含快速射电暴本征特性与形成环境的丰富信息,对快速射电暴偏振性质的精确测量将继续推进对快速射电暴环境及其起源的理解进程。
基于此,研究人员充分利用FAST、美国Greenbank望远镜、加拿大CHIME望远镜、澳大利亚平方公里阵列先导阵(ASKAP)等观测资源,发现重复暴的线偏振度存在随频率降低而降低的统一趋势,并可以通过单一参数“RM弥散”量化描述,排除了基于辐射区磁层高度变化的脉冲星偏振内禀频率演化等其他模型。研究团队中的理论专家还构建出基于多路径传播的磁化散射屏模型,可以进一步限制FRB源周围的复杂环境,包括湍流尺度、密度涨落、磁场构型等重要物理性质。研究发现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频率演化关系,RM弥散越大代表快速射电暴所处的环境越复杂,其所处的演化阶段极为可能越早,和超新星遗迹等爆发类现象的特征更为吻合。
据悉,FAST的持续深度监测结合其他先进设备,有望在未来2-3年回答关于FRB起源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