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振“县中”
近年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观察到,某地区县域内考上名校的高中生寥寥无几,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基本没有,“但凡有点办法的家长都会努力把孩子送去市里或省城读书,老百姓为这种教育付出了很大成本”。
今年是唐江澎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第三次带来关于“县中塌陷”现象的相关建议。“现在我国的教育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县中塌陷’是这一问题的一种突出表现。”
民进中央在西部某省的调研也发现,某县级市中考前200名学生近两三年基本没有进入本地高中就读的,绝大多数都流向了省会城市或地级市优质高中就读。2020年10月,某省刚刚脱贫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中考成绩前500名的学生没有在当地高中读书的,而全市中考前100名的学生能留在市一中就读的也只有个位数。
“县中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告诉记者,县中是县域内教育资源的集聚高地,如今更承担着为乡村振兴、新农村发展培育人才的任务,县中能否办好直接影响该县发展水平。民进中央在调研中也听到有县领导诉苦说,“青年不愿在当地就业,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所需的人才进不来、留不住”。
哪些因素导致“县中塌陷”
上世纪80年代,县中曾有过辉煌时刻,为何有的会逐步走向衰落?胡卫分析,首先在于市场经济打破了人员地域流动的限制,农村劳动者普遍开始向工作机会更多的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流动,部分地区出现“村空、乡弱、城挤”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县域高中资源流失:一方面县中集聚的好教师被挖至或跳至市或省级高中;另一方面县中优秀生源在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教师流失。
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看来,“县中塌陷”除了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城镇化进程的拉动,更重要的是教育内部的原因,也就是区域教育公共政策失衡。特别是近10年来,各地在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下,出现了高中跨区域招生现象。这一现象,随着各种新体制学校的扩张而愈演愈烈。这些新体制学校借助优质高中的品牌、优越的办学条件、雄厚的财力、特殊的招生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和生源快速集聚,导致县中人气下降、优质师生资源流失、升学质量下滑。
胡卫也观察到,一些地级市出现了“超级高中”,“像庞然大物一样,吞吐和吸纳能力很强,有的一个年级有七八十个班级,更加剧了县中生源的流失”。
在唐江澎看来,所谓“超级中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名校,而是以跨地市“掐尖”招生为主要手段聚集优质生源,以清、北升学人数为主要标志打造学校品牌,以强化应试为教育模式,在复制中扩大办学规模。一些“超级中学”把“尖子生掐光、好教师挖光、清北指标占光”,直接导致区域教育生态的整体恶化和教育水平的整体降低,弊害很大。
“一所学校挺出来,就有一批学校倒下去。”唐江澎去年就观察到,不少省份考取清华、北大人数的80%以上集中在3-5所甚至一两所“超级学校”之内,许多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起来的历史名校在此背景下,生源、师资流失,质量严重下滑,辉煌多年的“县中模式”整体消解。他说:“如果这种失衡持续下去,只会好的学校越好,差的越差。”
如何重振县中
重振县中,胡卫认为,首先要保障县中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包括生均经费、生公用经费等,将其纳入省级、市级的统筹发展规划中保证投入。“目前县域财政对县中的支撑力度还不够,因为县域财政本来要承担的公共配套服务压力很重,其中九年义务教育是硬指标,而高中不是强制性的年限教育,在有限的财政‘盘子’中,输出到县中的财政资源会相对欠缺”。
孙惠玲也建议,要完善县中教育财政经费分担机制,实施中央、省、县(市区)按比例分担,中央财政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中学教育经费的专项支持。民进中央的《关于振兴县域普通高中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中也指出,从省域层面看,省级统筹责任清单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配套机制也亟待完善。
同时,《提案》建议实施县中教师振兴计划。一是建立县中优秀教师岗位津贴制度,以待遇留人;二是遏制县中优秀教师的逆向无序流动,对县中优秀教师实行聘约管理,严禁聘期内流动,聘期结束后由县中向大中城市高中流动的,接纳方要对县中进行人才流失补偿;三是鼓励大中城市优质高中优秀教师到县中支教;四是国家部属师范大学每年为县中定向培养公费师范生。
在稳定教师队伍的同时,胡卫强调,生源的稳定对县中的发展同样重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学生都走了,老师教谁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