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新冠对心理健康影响将超10年

《中国科学报》 2020-10-15 10:54:22

本报讯(记者甘晓)“最近有一个报告预计,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可能会在1年或2年内得到缓解,但是,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将持续10年,甚至更久。”近日,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首都科学讲堂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几份调查报告的结果支持了这一结论:今年2月疫情最严重时,一项全国范围内的线上调查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率为30%左右;随后,6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新冠肺炎感染者中,这些精神心理症状的发生率高达70%,即使康复以后,仍然存在这些症状。

以SARS后的情况作为参考,调查显示,SARS发生后3年,有一半的康复者罹患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般而言,PTSD发作的高峰期为创伤后的2年。陆林判断:“未来3年左右,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心理健康情况需要得到高度关注。”

今年以来,陆林带领的专家团队3次奔赴武汉,最久的一次待了近2个月。他们从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案例中总结出歧视相关问题的特点。

例如,一位曾在医院工作的感染者康复后,因为感受到周围人的歧视,产生对社会的强烈失望。“看到别人在他面前洗手、家人朋友不再和他一块儿吃饭,即使别人不是专门针对他,这些情况都会让他感到很痛苦、很崩溃。”陆林向《中国科学报》介绍。

对此,他指出,应当加强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客观认识新冠病毒及其危害,减少因恐惧而盲目排斥新冠肺炎康复者、医务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并降低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在遇到精神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专业治疗。

9月2日,“陆林院士疫后综合征工作室”在武汉武昌医院成立。“目的是希望以武昌医院为一个点,与医院和各级政府联合起来,把心理援助工作辐射到社区,最终能够进行精准干预。”陆林表示。

目前,在工作室推动下,武汉市各医院在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随访中,除了针对生理指标的检查外,新增了对心理健康的评估。在心理评估中发现问题的,将由社区的“心理志愿者”进行长期关注。

“这样能够变主动求医为心理援助上门,通过普查识别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人员,对他们进行分类诊断和精准干预,为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诊疗并长期随访,切实降低疫情对精神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陆林说,希望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携手走出新冠疫情留下的心理阴影。

关键词: 新冠 心理健康 陆林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