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时间:2022年01月13日
12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2022年工作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院10项2021年度重大科学发现、10项2021年度重大成果产出发布。
-
发表时间:2022年01月12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结合代谢组学技术,对比研究农药原药、纳米材料载体及纳米载药颗粒对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21日
选育一粒好种子,不仅关乎一地收成,更关乎一国之粮食安全。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21日
选育一粒好种子,不仅关乎一地收成,更关乎一国之粮食安全。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09日
得益于基因编辑文库,研究人员可以对所有基因的功能进行“地毯式”搜索,找出其中与抗病、抗逆、产量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26日
其实转基因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人工诱变育种技术是一脉相承的,本质都是通过改变作物基因来获得我们需要的优良性状,区别只是让作物获得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24日
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作物、畜禽、水产各10大优异资源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胡璐、于文静)为了加快摸清资源家底、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发掘一批优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23日
国家种质资源库是确保我国农业种质资源长期战略保存的重要设施,对于应对各类自然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之重器”。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5日
研究有望在光合作用源器官叶片与库器官种子之间搭建一条快速转运的“高速路”,加快蔗糖的转运,有效提高光合效率及作物产量。
-
发表时间:2021年09月13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南方根结线虫寄生过程分泌的凝集素类效应蛋白MiCTL1a通过与宿主过氧化氢酶互作,调控细胞内活性氧稳态
-
发表时间:2021年09月10日
在古老的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糜子被先民们不懈的栽培和驯化,逐渐被种植在我国史前人类聚集地周围,成为史前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
-
发表时间:2021年09月06日
基因编辑让农作物更美好
-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13日
叶酸包括四氢叶酸及其衍生物,属于水溶性B族维生素(B9),是生物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因子。叶酸缺乏和叶酸稳态变化会严重影响植物胚胎发育、幼苗生长、开花、
-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05日
据介绍,棉铃虫是一种寄主范围广的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在生产上,Bt抗虫作物是控制棉铃虫发生危害的主要手段,Bt棉花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种植历史。该作物种植结构的
-
发表时间:2021年06月07日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基础研究提升作物种业科技竞争力”信息,“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长期布局和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在作物种业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
发表时间:2021年04月28日
西非一种鲜为人知的稀有野生咖啡品种,新近被证明与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风味相似,而且更耐高温和降雨量变化。
-
发表时间:2021年04月15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科技创新引领经济与园艺作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油料作物种业基本情况。
-
发表时间:2021年04月15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科技创新引领经济与园艺作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油料作物育种领域的六大科技进展。
-
发表时间:2021年04月09日
目前世界上二倍体粮食作物中最复杂的黑麦基因组的高质量精细物理图谱,由河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牵头绘制完成。
-
发表时间:2021年01月13日
稻谷、小麦等口粮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中国人的饭碗已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
发表时间:2020年12月30日
研制并发布了全球最新一期高精度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产品。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
发表时间:2020年11月16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黄萎病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牵头的“全球黄萎病菌基因组研究”计划取得重要进展,搭建了国际上第一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
-
发表时间:2020年11月13日
长图|抗虫害、斗杂草……农作物从田间到餐桌竟然要闯这么多关!
-
发表时间:2020年10月28日
近日,阿根廷政府批准了一种抗旱型转基因小麦的商业化种植,成为全球首个批准此类小麦的国家,此举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
发表时间:2020年09月28日
9月27日,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未来,配合环境减灾双星组网模式以及与高分一号、高分六号卫星组网协同观测能力,16米相机可实现遥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