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时间:2022年01月06日
据张增艳研究员介绍,由坏死性真菌病原菌禾谷丝核菌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的一种严重病害。目前,关于小麦抗纹枯病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还不够
-
发表时间:2022年01月06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历时10余年开展禽白血病等种源性疫病防控净化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白羽肉鸡新品种培育和家禽健康养殖提供了有
-
发表时间:2022年01月06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常规水资源安全利用团队运用宏基因组技术对再生水长期灌溉土壤进行研究,发现种植模式而非再生水灌溉本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29日
据悉,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于1986年成立,同时举办了第一届优质米评选,至2021年共举办了14届优质食用粟鉴评会,评选出的一、二级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20日
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穗粒类收获机械团队研发的油菜毯状苗联合移栽技术在江苏实施转化,创制的2ZGK-6型联合移栽机已实现批量生产。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20日
该研究进一步探究麦田升温条件下小麦转录组结果,分析了小麦水杨酸和茉莉酸防御信号途径相关防御酶和防御基因的活性及表达情况。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6日
褐飞虱是否反之也能协助二化螟实现对水稻的反防御,使其种间形成“互利”关系?基于这一问题,该团队进一步研究了水稻介导的褐飞虱、二化螟及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6日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的鸭传染性疾病,给养鸭业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已成为亚洲肉鸭养殖业中流行最广泛的鸭病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07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利用分子和遗传学手段鉴定出蔗糖和独脚金内酯在调控植物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07日
日前,“广明2号”白羽肉鸡配套系等首批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这意味着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从此实现了零突破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07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针对极性农药呋虫胺在土壤施用过程中极易淋溶流失的突出问题,设计了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25日
引进原产地优势天敌是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重要策略之一。基于番茄潜叶蛾在我国的危害形势,植保所2019年11月自西班牙引进其优势寄生蜂潜叶蛾伲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25日
由中国农业农村部科教司指导的2021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发布会在北京举办。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发布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25日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效能在改革中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总体呈现农业高新技术加快发展,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25日
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农业科技创新版图,让涉农企业领军企业成为中国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实现的生力军,亟
-
发表时间:2021年05月28日
不仅让同学们学习到了作物种质资源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更让他们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盘中餐的来之不易。
-
发表时间:2021年04月06日
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技术定点敲除谷子中的基因SiMTL,首先创造了单倍体诱导系。利用诱导系后代出现单倍体的频率来估算其诱导能力,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
-
发表时间:2021年02月26日
据李学勇研究员介绍,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重要器官,也影响着植物的整体株型结构。其中,叶片宽度是叶片形态的重要指标,是一个由多基因控制的复
-
发表时间:2021年01月12日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创新团队首席苏晓鸥研究员主持制定的农业行业标准《饲料中37种霉菌毒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
-
发表时间:2021年01月08日
该综述对利用合成生物学策略重构更高效的天然产物农药合成途径,获得高产工业生产菌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
发表时间:2021年01月08日
可一次完成挖掘、输送、去土、去残藤、清选、集薯等联合作业,填补了马铃薯、甘薯收获领域技术空白,为解决薯类机械化联合收获难题、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基础。
-
发表时间:2020年12月30日
研制并发布了全球最新一期高精度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产品。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
发表时间:2020年11月16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黄萎病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牵头的“全球黄萎病菌基因组研究”计划取得重要进展,搭建了国际上第一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
-
发表时间:2020年10月12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利用CRISPR技术编辑小麦Ms2基因,彻底恢复了矮败小麦育性,为从优良矮败小麦群体和太谷核不育小麦群体中培育小麦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
发表时间:2020年09月22日
活动中,即将迎来丰收的作物所科普基地通过光明网进行了秋季作物线上科普直播,重点对保护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及作科所培育的优良作物品种进行了展示和介绍,并解读了科技对于
-
发表时间:2020年09月16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揭示了过去70年我国小麦育成品种基因组重塑和优化的过程,发现小麦3个亚基因组间存在显著的育种选择非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