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时间:2022年01月18日
近日,围绕太阳系的恒星形成区域首次被科学家绘制出来。Zucker和她的团队相信,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他们能够确定恒星形成区域的气泡形状,但
-
发表时间:2022年01月11日
近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光辉团队与北京辉粒、宜昌人福药业合作研发的小分子药物缓控释微球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30日
出顶尖成果,带拔尖人才,向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迈进……54岁的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一次次挑战极限。彼时的施一公,是美国普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29日
近年来,科研人员一直试图构建高效、安全、低成本的高分子载体,为基因治疗这一备受瞩目的医学技术插上腾飞的双翼。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03日
近日,东南大学师生团队成功将该校校训“止于至善”存入一段DNA序列,实现了DNA存储技术的新突破。” 刘宏介绍,团队改进传统的化学合成方
-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01日
近日,东南大学师生团队成功将该校校训“止于至善”存入一段DNA序列,实现了DNA存储技术的新突破。” 刘宏介绍,团队改进传统的化学合成方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8日
本届大赛由中共广饶县委组织部、广饶县科技局、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广饶武汉理工大化工研究院、橡胶谷集团运营中心、青岛科技大学广饶橡胶工业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承办。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8日
研究主要作者说:“长期以来,三角烯分子一直无法以晶体形式合成,因为其会不受控地聚合。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6日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利用LIP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技术,尿液检测膀胱癌的LIP免疫荧光试纸灵敏性达到85%,特异性可达92%,简单、快速、微量、无创。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6日
用凝胶处理过的小鼠部分脊髓,其中红色部分为再生的神经纤维。研究人员在76只小鼠受到损伤的1天后,给这些瘫痪小鼠注射了凝胶或盐溶液制成的安慰剂。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2日
不同结构的小分子化合物都能结合PDE3A,这是因为该蛋白的底物结合区域能容纳结构不同的化学基团。该研究创造出了更有效的细胞凋亡诱导分子,为开发新型肿瘤治疗药物奠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2日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袁开军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团队与南京大学谢代前教授合作,首次测量了水分子光解中的氢气产物通道,发现这些氢气产物全部处于振动激发态。
-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09日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湖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在《植物学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荫蔽环境下HD-ZIP I家族转录因
-
发表时间:2021年10月27日
CLE14多肽通过调控植物体内活性氧代谢抑制叶片衰老。在植物遭受逆境胁迫的情况下,叶片衰老往往被提前诱导,加速籽粒内的干物质积累,对植物的环境适应性具有积极作用
-
发表时间:2021年10月08日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家团队在东北辽西朝阳地区一具1 25亿年前的尾羽龙恐龙骨骼化石中,最新研究发现一组特异埋藏保存完好的软骨细胞,包括一些健康状态下“化石化
-
发表时间:2021年09月22日
在鼠标、手机、玻璃杯、陶瓷杯、插销、档案袋等介质的表面,都能显示出不同清晰度的指纹,甚至指纹中的呼吸孔均能成功识别。
-
发表时间:2021年09月15日
受疫情影响,本届海外分赛区开幕式及决赛均通过ZOOM会议系统以线上连线形式举行,初赛共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5所大学共计26个项目报名,最终8个项目晋级决赛
-
发表时间:2021年09月13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南方根结线虫寄生过程分泌的凝集素类效应蛋白MiCTL1a通过与宿主过氧化氢酶互作,调控细胞内活性氧稳态
-
发表时间:2021年09月07日
科学家首次制造出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涡旋光束。现在,以色列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首次使发射出的原子和分子组成了涡旋光束。
-
发表时间:2021年09月06日
以新冠疫苗为代表的众多生物药,对运输储存条件要求极为苛刻,如何安全有效地解决“非冷链”储运问题是一项重要课题。
-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27日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创造了100纳米厚(厚度仅为人头发丝的千分之一)的液态水射流,并用红外激光使水分子振动。杨杰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利用
-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26日
细胞程序化死亡配体1(PD-L1)是在肿瘤细胞表面上高表达的配体分子,与T细胞表面细胞程序化死亡受体-1(PD-1)特异性结合后,使T细胞功能受到抑制,影响T细
-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19日
教科书上的化学反应均以单分子形式进行概念描述,但实验中得到的却是大量分子的平均结果。为此,冯建东团队在获取单分子信号图像的基础上,着手研究电致化学发光的超分辨成
-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14日
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超高时空分辨成像,即超分辨电致化学发光成像,这对化学和生物成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表示,单分子电致化学发光成像后的结果与该结构的电镜成像结果
-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11日
记者10日从包头稀土高新区获悉,由包头稀土研究院与黑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稀土超分子感光变色镜片试制成功。
-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04日
7月28日晚,《自然》期刊在线发表题为《氯胺酮作用于人源NMDA受体的结构基础》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清晰揭示了氯胺酮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设计新型抗抑郁药的
-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04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国辉团队与中山大学教授毛宗万团队合作,揭示了金属钌配合物诱导DNA相分离微观分子机制。研究中,合作团队提出了一种具有高
-
发表时间:2021年06月23日
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一生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凭借对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的杰出贡献,他在92岁高龄之际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
发表时间:2021年06月23日
王选的一腔报国之情,在有生之年倾力付出。正如他在遗愿中所说:“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做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
-
发表时间:2021年06月23日
在国外技术封锁的背景下,王大珩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加班攻克难题,最后如期完成任务。当卫星带着拍摄信息返回地面时,中国人首次成功地看到了清晰的卫星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