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资本眼记者 李慧敏 北京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三周年所引发的炽热关注已有所降温,而全球的顶级交易所和投行,对于上交所科创板“现象”所进行的深度研究和解读仍在持续。
央广资本眼记者分别采访了纳斯达克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等全球五大交易所以及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两大顶级投行的代表,对于上交所科创板三年成果,各位高管用词高调,包括“成就斐然”、“令人瞩目”、“令国际市场惊叹”、“毫无疑问是成功的”等等。
而科创板的募资能力“惊艳”了国际市场,诸多人士认为已成亚洲高新科技创新的筹资地。相关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437家,总市值超过5万亿元。三年之内,IPO募集资金总额达6348亿元。
【资料图】
上述国际同行表示,科创板三年所实现的上市家数和融资金额,不仅从行业看可观,在全球亦没有先例。科创板三年的成长速度超过了国际某些市场发展几十年的历程;科创板四百余家公司三年募资金额相当于某些成熟市场二十几年来总募资额的60%。
与全球市场同类板块高科技行业分布绝大多数皆有缺项相比,上交所科创板上市高科技行业分布完整,这就意味着,科创板上市公司和其高科技实力可以匹配。
三年巨幅增长全球没有先例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一个极具关注度的事件,在上交所科创板开市三周年之际,作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境外所同行以及顶级投行人士,会如何言简意赅地对3岁的科创板做个总结?
“勇于创新、改革且聚焦高端科技行业的筹资板块!”纳斯达克交易所大中华业务开发副总监陈淑敏(以下简称“纳斯达克陈淑敏”)率先抛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个结论并非轻易给出的,我看到的是,三年来科创板的创新改革成果是非常显著的,这是要与整个亚洲的交易所对标的创新改革。”纳斯达克陈淑敏进一步解释,相较于其他行业,最近五年来,专门针对高科技的板块增长幅度很大,全球皆如此,而科创板的创设正好在这个周期之内,造就了巨幅的增长,时间点刚刚好。
“科创板的上市家数和融资金额,三年做到这样的数据,不仅从行业看是可观的,在全球也是没有先例的。”纳斯达克陈淑敏补充。
另有一些国际同行的目光则聚焦于上交所科创板所带来的更深远意义。
东京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逯家乡(以下简称“东交所逯家乡”)认为,科创板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要载体,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国区主管葛辰皓(以下简称“纽交所葛辰皓”)表示,科创板开市三年以来,吸引了一批优质科技企业上市,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重要助力,推动并完善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上交所科创板是培育中国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的沃土,为中国树立了真正的‘硬科技’企业标杆。”新加坡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陈庆(以下简称“新交所陈庆”)如是表示。
亦有国际人士更关注科创板投融资的平台功能。
伦敦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艾德华(以下简称“伦交所艾德华”)认为,科创板的设立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贡献很大,不仅促进了科技和资本的融合, 也给国内和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支持“硬科技”的发展。
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钱菁(以下简称“摩根士丹利钱菁”)表示,上交所科创板为科创企业提供了优质和高效的融资渠道,为国内外各类投资者投资中国优质科创属性标的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已成亚洲高新科技创新的筹资地
在全球同行的眼中,上交所科创板已经成为一匹黑马,三年之内“成果斐然”、“令国际市场惊叹”,其突出特点、优势以及发展潜力自然也要被国际同行深入研究和解读。
“上交所科创板最为突出的特点当为上市高科技行业分布完整。涵盖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等行业。”纳斯达克陈淑敏直言,全球市场当中,此前只有纳斯达克具有如此完整的高科技行业分布。
据其介绍,绝大多数的交易所同类板块均有缺项而科创板没有。这就意味着,科创板和其高科技实力可以相互匹配。
“真的是令人瞩目的成果,科创板的开始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伦交所艾德华发出如此感叹,他认为,上交所科创板最突出的是已筹集的资本额。伦交所艾德华介绍,上交所科创板三年募资总额相当于782亿英镑。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437家,总市值超过5万亿元。三年之内,IPO募集资金总额达6348亿元。
“AIM也是一个成功的高增长公司平台。自1995年以来,3988家公司已为AIM筹集了超过1300亿英镑的资金。AIM开市的前五年,平均筹资额为280万英镑;在过去五年中,这一数字为2080万英镑。”伦交所艾德华如是表示。
纳斯达克陈淑敏亦对科创板超强的融资能力相当认可。“科创板不仅在中国甚至已经成为亚洲高新科技创新的筹资地。”纳斯达克陈淑敏表示。
新交所陈庆认为,相比境外交易所科技板块,上交所科创板一个独有的特点是,明确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中小型企业和科技企业,更加注重新科技以及制造业升级,具有明显的产业指导特征。也正因为如此,科创板三年来高歌猛进,已成为中国“硬科技”企业首选的上市地。
摩根士丹利钱菁则认为,上交所科创板的独特性表现在是以科技属性主导的股票交易平台。“它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资源致力于服务优质高科技企业,实现了对中国国家战略的坚定支持。”摩根士丹利钱菁如是评价,随着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增强,科创板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质高科技企业在此上市融资,同时也将带动更多已在境外上市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成为撬动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
纽交所葛辰皓用8个字总结了科创板的突出特点:以“科”为核,“创”新不止。
“科创板主要行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资本市场赋能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驱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纽交所葛辰皓说,科创板通过一系列市场化制度创新,为科技类企业上市提供了一套差异化标准。
“科创板在上市规则等基础制度上开创了A股注册制改革的先河,突破性地实现了未盈利公司上市、红筹公司上市、中国企业沪美港三地上市等案例,为A股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提供了很多试点经验,为更多类型的优质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陆天(以下简称“高盛陆天”)表示。
与此同时,高盛陆天认为,从便利跨境投资角度来看,一方面在科创板IPO和定向增发市场持续活跃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通过QFII、RQFII参与到科创板投资中来;另一方随着更多的科创板股票被纳入沪股通标的,通过互联互通进入科创板的投资和交易也愈加活跃。
不约而同,诸多受访者都提到了科创板的做市商制度的“突破性”意义。
纳斯达克陈淑敏认为,科创板的交易制度与国际接轨,刚刚开始的做市商制度是非常大的突破,毕竟在全亚洲做市商的板块也很少见。
“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机制,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很大程度上增强市场韧性。”纽交所葛辰皓表示。
高盛陆天表示,做市商制度将持续提高市场交投活跃度,可提升市场流动性。
执着于“硬科技”源于“远见卓识”
众所周知,科创板上市以来,对于“科创属性”和“硬科技”抱有毫不动摇的坚定态度。这是否决定了科创板三年后的成果以及未来走向?
对此,纳斯达克陈淑敏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科创板对于“硬科技”的坚守非常正确,而且又恰恰抓住了最近5年高科技快速发展的窗口期。这种“坚定”之下的收获则是,不仅对实体经济产生明显贡献不可小觑,而且提升了中国高科技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伦交所艾德华认为,上交所科创板对于“硬科技”的“偏执”,更多着眼于未来。
“‘硬科技’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未来的绿色经济需要更多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伦交所艾德华解释。
新交所陈庆则表示,对于“科创属性”和“硬科技”的坚定态度,取决于上交所的“远见卓识”。
“‘硬科技’企业由于科研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往往盈利状况堪忧,长期以来并不是资本所关注的企业。”新交所陈庆认为,上交所科创板的这种“坚定”,真正契合“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引导资本支持这类企业发展,为企业找寻真正伴其发展、与之长跑的长期资本,从而让企业在融资、人才引进、股权激励、研发投入等方面得以改观,为公司的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这种“坚定”,也进一步提高了“硬科技”企业对于研发和技术的投入,让企业无惧资金压力,专注完成技术突破,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科创板对科创属性和硬科技的坚定,体现了科创板的设立初衷,即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支持功能,以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摩根士丹利钱菁认为,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坚定态度”成就了一大批真正优质的高科技企业在科创板实现上市融资,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为科创板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服务实体经济”一直是上交所科创板强调的重要功能之一,对于这一功能的表现如何,纳斯达克陈淑敏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我们要看三年来科创板营收是否上升,营收就是帮实体经济挣了多少钱,除了创造GDP,也会创造就业率,也就是它为提高中国就业率所做出的的贡献。”纳斯达克陈淑敏表示。
事实证明,科创板开市三年,营业收入不仅持续增长,而且幅度不低。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开市当年,营收1471亿元,较上市前增长14%,2020年末4084亿元,同比增16%,2021年末8344亿元,同比增幅达37%(注:此处营收计算基于的科创板公司数量,分别是截至2020年4月30日的100家、2021年4月30日的268家,和2022年4月30日的420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