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7日消息 (记者 雷妍) 7月16日入伏,进入今夏最热时段。各地的高温天气霸占了热搜,“热射病”一词频频出现。央广网中华名医号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继海进行解读。刘继海提醒,中暑无小事,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一类中暑表现,务必要及早干预。
(资料图片)
刘继海介绍,人体本身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但如果长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停留,就可能发生中暑,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孕妇这些体温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的特殊人群,遇到酷暑天气时,更容易发生中暑。按程度轻重,中暑可分成先兆中暑和中暑;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对于机体而言,这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如果最开始的轻度不适能被及时发现、处理,就不至于发展到最严重的情况。
他提醒,如发现自己或他人有中暑表现时,应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饮用矿物质水。把住“四道关”,能在最大程度上防止中暑发生、发展,挽救生命。
先兆中暑
先兆中暑者经常会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这时,应及时从高温高湿环境下转移到相对清凉的环境,注意补水,症状可以完全缓解,不用特别担心。但如没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发展成中暑。
热痉挛
痉挛,就是抽筋,人体汗液里含有大量水和钠、钾、钙等电解质。高温、高湿环境下大量出汗,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造成机体肌肉痉挛。热痉挛者除了感到头晕、乏力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量出汗同时伴有肌肉痉挛,以腿部肌肉,特别是小腿肌肉痉挛最多见。很多运动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比赛时很容易出现腿抽筋,就是热痉挛的表现。
出现热痉挛时,关键要让热痉挛者快速转移到相对清凉的环境下休息,同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可以有效缓解热痉挛的症状。
热衰竭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没有及时处理,病人可能就会进入热衰竭阶段。这一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血压下降。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持续丢失,就会造成血压下降,病人全身状况就会变差,但这时患者神志还是基本清醒的。在热衰竭时,病人自我体温调节能力下降,这时病人往往会伴随中到高度发热,体温达到38°C~39°C,之前的头晕、乏力甚至痉挛这些表现也都可能同时存在。
对于热衰竭来讲,单纯口服补液可能无法达到足够效果,这时要到医院配合静脉输液来补液和补充电解质等治疗措施,同时要有效降温。
热射病
若到这时还未得到干预和治疗,随着体温进一步升高(往往会超过40°C),患者会出现神志障碍或昏迷,这时,中暑就已经发展成为最严重的一类表现——热射病。据现有数据统计,热射病死亡率大概在60%~70%。因为热射病患者体温过高,最严重情况下,会有脑细胞损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可能造成一系列严重后遗症。
热射病治疗以降温为主,需要把患者的体温控制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减少高温对机体的持续损伤,同时再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尽可能保护患者脏器功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