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看大美青海,打开生物多样性之门

光明网 2021-06-05 14:00:06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确定的环境日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年的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青海省举办,记者跟随生态环境部采访团来到青海,实地走访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仙米片区、青海湖、哈尔盖普氏原羚栖息地等地。

青海省是北半球气候敏感启动区、全球生态系统调节稳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青海省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有605种,占全国的20.2%。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42种,占全国保护种类的26.6%,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占全国保护种类的15.8%;二级保护动物105种,占全国保护种类的14%。藏羚羊、普氏原羚、野牦牛、雪豹、黑颈鹤、白唇鹿都在这里繁衍生息。

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就坐落于青海省,这里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家园。1992年,我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青海湖鸟岛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履行国际水禽资源栖息地和湿地保护的义务和责任。青海湖的水鸟种类有95种,占青藏高原水鸟种类的70%,约占全国水鸟种类的33%。近年来,青海湖水体面积及水位连续15年呈递增趋势,2020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4588.81平方公里,与2015年相比扩大137.36平方公里,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同时,监测显示,青海湖流域水资源也明显增加。

青海湖 蔡琳/摄

注入青海湖的第二大河流沙柳河是湟鱼洄游的重要通道之一。湟鱼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部分。通过先后5次实施封湖育鱼,加大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力度、人工孵化技术攻关、产卵场地的建设、人工增殖放流、渔政管理设施的投入,湟鱼资源量逐步恢复,从2001年的2592吨增加到2020年的10.04万吨。

在青海,还有一个物种被人们所关注,那就是普氏原羚。一对极为对称的弯角,矫健而发达的四肢,它们是高原上的精灵。历史上,普氏原羚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和青海等地,栖息地海拔高度为3200至3500米左右,数量达数万只。但在六七十年代,由于栖息地的缩小和破碎化、家畜冲突、种群隔离、偷猎等原因,种群数量下降至不足150余只。

为解决普氏原羚冬季饮水和迁徙问题,青海省海晏县、刚察县、共和县、天峻县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均在普氏原羚聚居区域兴建了饮水池。为改善普氏原羚生存条件,4个县累计拆除网围栏刺丝50万米以上,各地在普氏原羚分布区域积极投放饲料。

如今,来到海北州刚察县哈尔盖地区315国道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在这里上演

关键词: vlog 青海 打开 生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