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后疫情时代” 中医药为公共精神卫生助力

光明网 2021-01-08 19:19:49

本期专家:

郭蓉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书记、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疫情,我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后疫情时代,各行各业的人们都面临着快速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双重压力之中,多处于高度的紧张应激状态,持续的应激就有可能会使一部分人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心慌、头晕、失眠等多种躯体症状,甚至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等心身疾病。

2020年10月10日,是第2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本次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正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倡导社会关注、支持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激励广大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工作,积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呼吁全体社会重视心理问题,关注心身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将人的健康定义为:“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可见,精神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一份对全国范围5万余名居民线上调查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抑郁状态人群占总体的27.9%,焦虑状态人群占总体31.6%,急性应激症状占总体24.4%,失眠占总体29.2%。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城市的封锁等因素使人们倍感恐惧、紧张、担忧和孤独。

同样,战斗在岗位的各地医护人员,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一项全国范围内1293位医务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理应激反应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出现抑郁情绪的占总人数的25.4%、出现焦虑情绪的占总数的14.5%,且这些工作人员的子女有41.0%出现了相关的不良情绪反应。作为本次疫情中的特殊群体——医务人员,除了要面对社会恐慌、居家防疫外,还要坚守防疫工作岗位,直面疾病威胁和安抚家庭及子女压力。

在这严峻的背景下,中医药发挥形神并调独特的优势,为公共精神卫生问题贡献着力量。精神心理障碍在中医学中属“情志病”范畴,中医早在2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建立了中医情志病学的理论体系,为情志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深入研究,已经形成了含药物和非药物丰富的防治体系。

疫情期间,中医学者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方式,向大众普及和宣传各种调节情志、应对压力的方法,如移情易性、情志相胜等中医心理调适方法,中药、食疗、按摩、耳穴、针灸、六字诀、八段锦、太极拳、五音疗法等等适宜技术。编写了《新冠疫情心理救援中医调适手册》,为抗疫精神心理健康工作贡献了力所能及的力量。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不仅在新冠肺炎抗疫前线做出重要贡献,并且在疫情下精神心理领域也提供了巨大支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精神心理问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重点,中医药也仍然是全民心身健康的坚强后盾,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持续关注全民精神健康,相信我们共同努力,一定会战胜新冠疫情,营造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最新推荐